夫妻两人捐献遗体,14年后特殊“重逢”,两架白骨并排“站立”

推理大师 https://www.td010.com

1

清明节是中国最重要的祭奠节日,这一天人们会对去世之人进行祭拜。

在云南昆明医科大学生命科学馆的入口处,放置着两具并排的白骨。

最前面摆放的就是前来祭拜的人带来的鲜花。

或许看起来有些令人“毛骨悚然”,

但这两具白骨却是不折不扣的英雄。

他们生前是一对夫妻,一位出自寒门之家,一位则是名门千金。

他们都是医学界的佼佼者,两人相恋的50多年里有一个共同的心愿:

“生前一起救人,死后一起捐献遗体”。

令人没想到的是,当儿女们完成了老人的遗愿后,却背上了莫须有的骂名。

然而就算面对这一切,他们依然完成了这个“使命”,这是为什么?

这两具白骨又是谁呢?在他们的身上有着怎样的故事?

2

1943年,在云南昆明医学院读大学的胡素秋20岁出头,长相清新可人、端庄秀丽。

她出身显赫,是名门家族的千金大小姐,父亲则是赫赫有名的胡瑛。

胡瑛曾参加过辛亥革命,数年后代理云南省政府主席。

胡素秋上初中的时候,说媒的就踏破了家里的门槛。

他们给她介绍的大都是一些文武官员、家财万贯的商家或者留洋归来的硕士。

这其中不乏有一些长相出众、才华横溢之人,但胡素秋一个都看不上。

她始终认为婚姻应该把握在自己的手里,而不是依靠媒妁之言、父母之命。

就在大家都好奇这样一位女子到底会找什么样的丈夫时,她给出了一个让所有人都没想到的答案。

她爱上了出身贫寒的李秉权。

李秉权与胡素秋同岁,来自于云南腾冲县。

他的家庭不仅贫困,而且在他年幼时父亲就去世了,没多久后母亲也撒手人寰。

好在兄嫂非常疼爱他,靠着卖布、卖鞋供着成绩优异的李秉权继续上学。

那时李秉权亲眼目睹了国家的动荡不安,也目睹了父亲母亲都因生病无处就医而丧生,于是他从小便下定决心当个医生:

“我要做一位好医生,为国家救死扶伤,也为更多家庭带来希望”。

高中毕业后,李秉权如愿以偿地考上了云南昆明医科大学。

大学的6年时光,他靠着奖学金和贷款撑了下来,虽然日子非常艰苦,但他也从未想过放弃学业。

学校的图书馆不收费,他便找到一处角落埋头苦读,钻研着堂后难解的课题。

到了晚上闭馆之后,他就去青云街茶馆“蹭灯、蹭坐”。

茶馆是收费的,他买不起茶就买一杯水,坐在那里一学就学到天亮。

这样一位勤奋刻苦、高大俊朗的男生很快引起了胡素秋的注意。

于是渐渐地,两人走得越来越近,很快擦出了爱的火花。

只是出身显贵的胡素秋爱上一位穷小子,父母对此有些难以接受。

可即便如此,胡素秋依然坚定地守在李秉权身边。

就是这样一位看似柔弱的姑娘,实则骨子里极其有个性,在她多次劝说之后,两人终于得到了祝福。

1948年,刚参加工作仅一年的李秉权省吃俭用为胡素秋买了一只派克钢笔用来求婚,她连想都没想就答应了。

1949年,随着新中国成立的万众狂欢,两人喜结连理。

次年,昆明解放,两人相继被母校召回,共赴云南大学附属医院工作。

他们是首批教师和医生,这就意味着他们将在此地为中国医疗之路肝脑涂地。

李秉权被称为“开颅第一人”,他带头成立了云南第一个脑神经门诊,成为了我国神经外科的领军人物。

他还曾在国内首次完成了双头畸形的手术,成功切除了寄生性小头。

而胡素秋也不甘落后,她是云南省著名的妇产科学家,在医疗资源极其贫瘠的情况下,完成了我国首部《妇女更年期卫生》讲义。

如果说李秉权是奋斗在最前线的人,为千万个命悬一线的患者带来生的希望,那么胡素秋就是在后方延续生命之人。

两位皆是英雄,但他们的夫妻生活却跟别人大不相同。

3

李秉权和胡素秋在不同的科室,平日里一个比一个忙。

两人的生活极其简单且节俭,洗菜的水要留下来冲厕所,吃剩的菜能温好几遍。

全家五口人很少坐在一起吃饭,平日里都是各自去食堂吃,就连年夜饭也是。

据李秉权和胡素秋的儿子李向新说:

“他们很少聚在一起,就算好不容易见面了也都在商量遇见了什么样的病人,怎么治疗最合适”。

甚至胡素秋曾经在腹部做过三次大手术,而这三次李秉权都在手术台上救治着别人,并没有陪在妻子身边。

为此胡素秋却没有半点埋怨,只是说道:“我懂他,没关系”。

多年后,胡素秋上了年纪,走路时不小心摔出了脑出血,李秉权不放心,便亲自为她主刀。

他将妻子救了回来,实现了曾经许下的承诺:

“我无法时刻陪在你身边,但我会守护你一辈子”,他做到了。

或许两人之间没有时间将浪漫流露于表面,但他们看彼此的眼神里却充满了难得可贵的深情。

4

时光荏苒,转眼间两位老人已年过花甲,也到了该退休的年纪。

却没有一人舍得离开奋斗一生的岗位,他们继续教学生、做研究、写论文,直到两人80多岁的高龄。

有人问胡素秋,为什么退休了不能去游山玩水好好享受?

她的回答只有一个:趁活着,为医学界做点贡献。

二老都为救死扶伤忙碌了一生,就在儿女们想强迫他们休息时,李秉权却因积劳成疾累倒了......

躺在病床上的李秉权瘦骨嶙峋,插着鼻氧管,他知道自己时日不多了,便和家人交代了身后事:

“我走后,把我的遗体捐献给母校,我的器官、‘臭皮囊’让他们用来做解剖,我得过脑梗阻、高血压血管硬化,可以更好地供他们研究病理,只有在我身上练熟了病人才能少点痛苦,剩下的骨架也做成标本吧,让他们研究骨学”。

李秉权为什么做出这样的决定?

因为在他上大学的时候遗体标本是很稀缺的,按说本科生应该2-3人解剖一具遗体,但那时十几个人解剖一个,还要反复利用。

为了学习,他只好带头顶着日本轰炸机的轰炸去乱葬岗找无名尸体做医学标本。

作为医生和教授,他深知遗体对医学生来说有多么重要,所以便立下了这份遗嘱。

当然,三个儿女是不同意的,人死后一直讲究入土为安,如果连坟头都没有,他们该如何祭拜父亲,又该如何怀念他?

但是作为妻子的胡素秋却同意了,她不仅说服了儿女,还与丈夫立下了同样的遗嘱:死后捐献遗体,为医疗界做贡献。

2005年3月8日,夫妻俩一起填写了遗体捐献书。

他们没有过多的商量,也没有过多的纠结,只需一句话就懂彼此的用意。

那时李秉权握着妻子的手说道:“我死后,你别太难过,你得好好活下去”。

对他来说,他这一生有三个宝藏,除了大量的医学知识外还有三个儿女,而最大的宝藏就是胡素秋。

2005年3月9日,李秉权去世了,享年83岁,他是云南省医学界第一个无偿捐献遗体的人。

5

丈夫去世后,胡素秋痛不欲生,整日以泪洗面。

她拒绝去儿女家,想要继续一个人生活:“这里有你父亲的气息,我要和他在一起”。

在这个家里她又生活了10年,这10年里关于丈夫所有的东西她都没动过,一切仿佛都还是老样子。

2015年12月21日,胡素秋去世,享年93岁。

老人家临走之前特意强调,要把能捐的器官都捐了,剩下的用以医学研究,还说自己的骨架要与李秉权的放在一起:

“这样我感觉我们还能在一起,像生前一样”。

父亲的遗体被捐了,母亲的遗体也捐了。

一瞬间很多不理解这种作为的人纷纷骂他们的子女不孝,觉得没有劝说两位伟大的老人,更没有让他们入土为安。

但儿女们依然坚持完成父母的遗愿,他们不想让两位老人带着遗憾离去。

直到此事引起关注为止,那些不解的人才了解了事情的全部经过,也对二老的子女们表示理解和同情。

2019年9月25日,胡素秋的骨骼被做成了标本,分别了14年的夫妻终于在母校“重逢”了。

他们从相识、相知到相恋、相伴;从并肩作战的“医疗战友”到并肩站立为医疗捐躯的白骨,50多年的时光无一处不透露着独特的浪漫。

他们将用这种方式继续延续属于他们的爱情,并守护着一生所爱的医疗事业。

向李秉权和胡素秋致敬。

在这个清明节里,其实每一位“英雄”都值得我们去怀念。

精神不朽,灵魂便不朽。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