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还记得那个被推上热搜名叫蔡畅的女孩吗?
在班级里做自我介绍时,她的一段介绍被推上热搜。
站在讲台上,她说:“我叫蔡畅,我性格非常好。我一直有个外号,叫蔡胖,可以看出来我的体型。”
一句简单的开场白,自信而幽默,引得同学们一片欢笑与叫好。
接着,蔡畅说:“我家是干收废品的,父母很累。我有个特别实在特别土的梦想,就是给我妈买个大别墅。他们干活特别累,然后把我养得也挺好的,想好好对他们。”
这段视频收获了近50万点赞,有网友夸她乐观、自信,也有人说她不虚荣、懂得感恩。在她眼里,工作没有贵贱之分,父母凭本事努力挣钱,就值得尊敬。
还有人说,能够养育一个积极乐观、善良感恩的孩子,背后离不开父母的言传身教。
倘若父母在无形中规范自己的行为,并且潜移默化地传递给孩子,那么这就形成了一个家庭最好的家风。
就像开头的蔡畅,她并没有觉得父母的职业渺小,也并没有因为自己的外貌而感到丝毫自卑。
当同学嘲笑她父母的职业不光彩时,蔡畅的父母却用实践告诉他们,劳动最光荣;当有人在背后议论她的体型时,父母也会传递给她一笑置之的心态。
如果不是父母在背后为她默默托举着爱的力量,那么在面对流言蜚语时她也不会有对抗黑暗的勇气。
知乎上有一个有趣的提问:养孩子要怎么做才算是富养?
底下的高赞回答是:与其说富养,不如说是爱与陪伴之间的激烈碰撞。
真正的富养是纵然身处陋室,也拥有爱与被爱的超能力。
富养的孩子,
不会被物质的匮乏所羁绊
江苏句容,11岁的刘紫轩是家里的半个顶梁柱。
爸爸尿毒症卧病在床,弟弟白血病急需用钱。
妈妈为了打工疲累奔波,而刘紫轩就扛起家里半边天。
妈妈一脸心疼地说:“我觉得让她做我的女儿是她的不幸。”
可刘紫轩却笑着说:“我觉得我比同学都过得幸福。”
原以为她会因家庭的艰辛而心生自卑,可她却偏偏展现出不逊于他人的“富足”。
在富养孩子这件事上,诸多父母都想用尽浑身解数,想给孩子创造优渥的物质条件。
其实不然。
在心理学上,有一名词叫“匮乏型人格”——我不值得被爱,唯有通过索取,方能感知到爱。
而精神富养的孩子则无需向他人证明,我的存在即是被爱。
在他们的世界里,也拥有超乎常人的情绪感知能力。
在《小舍得》中,有一处情节让我记忆深刻:
米桃一家吃完晚饭,妈妈让她把新买的裙子试试。
米桃试完后,拉开帘子,一脸兴奋地冲着楼下的爸妈喊:“米桃同学亮相了。”
爸妈激动地拍手,搂着对方:“还是我们的女儿最好看。”
温馨的画面,隔着屏幕也暖化了每一位网友的心。
有人评论:幸福可能跟经济实力有关,但一个人的幸福感,跟经济条件无关。
事实上,家庭经济条件的确不是“富养”的必要条件。
在《麻省理工科技评论》的杂志上,曾得出过一个结论: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有效沟通可以直接影响其大脑发育。
而有效沟通的前提就是给足孩子充分的安全感和爱,让他们拥有自信阳光的心态,才能在这物欲横流的社会站稳脚跟。
否则,始终把物质条件看得很重的父母,孩子也将会被包袱所累,最终很可能形成“匮乏型人格”。
物质满足不了心穷的孩子
前不久,一则新闻引人注意:麻省理工学霸袁乔楚连发35条推文控诉父母。
原因竟是因为其父母在他居家待业期间仍对他施以经济援手,引起他强烈不满。
为了维持对儿子的经济支持,父亲不惜延迟退休时间;为儿子支付17.5万美元的生活学习费用;还赠出价值10万美元的生日礼物……
富养孩子,远远不是字面意思的富养,更重要的是孩子内心真正的独立与成长,精神的富足。
相反,过多的经济给予,有可能会让孩子变成毫无感情的“吞金兽”。
现实中,不乏有很多类似于袁乔楚的父母,会主动满足孩子的一切经济需求;更有甚者,用经济陪伴代替精神陪伴。
网红韩安冉,参加《变形记》时,频频口出狂言:“活到老,整到老”。
得不到金钱满足的韩安冉,动辄就把家里家具砸个稀碎。
在她的世界里,金钱至上,亲情靠边。
事实上,父母只重视“钱”途,孩子终将走向歧途。
阿德勒曾说:“被宠坏的孩子,一旦走出了他的生活圈,就会觉得随时受到威胁,感觉就像在草木皆兵的敌国,神经永远紧绷着。”
最终,他们对金钱的欲望会像藤蔓一样,疯狂生长。
父母如何做到真正的富养?
前段时间,上海市一中院公开发布了悬赏李兆会的公告。
作为山西前首富的李兆会早在2018年就陷入了总计2.16亿元的追偿权纠纷案,被列为失信人。
曾经富甲一方的李兆会为何会变成过街老鼠人人喊打,其实,从他父亲的教育中就有章可循。
在李兆会小时候,他父亲事业刚起步,根本没时间教育儿子。他次次缺席儿子的成长后,李父终于意识到对儿子有所亏欠,于是拼命砸钱弥补李兆会。
他把钱视作对儿子的补偿和爱,没想到却成了困住李兆会的金丝笼。
李兆会仅仅用了四年时间就让父亲大半辈子累积的财富所剩无几,还被人称作“中国第一败家子”。
人们对金钱的追求是永无止境的,但孩子的成长只有一次。
如果在孩子需要父母领路的年纪疏于管教,那么就算再多金钱来堆砌,也挽救不了一个“心穷”的孩子。
那么,父母如何有效地富养孩子呢?
1.父母要给予孩子充足的精神陪伴。
曾经读过一个小故事。
有一位父亲每天上班很忙碌,下班回家后根本没时间陪伴儿子。有一天儿子问爸爸:“爸爸,你一小时能挣多少美元?”
爸爸不耐烦地回答:“20美元。”
小男孩接着问:“你能借我10美元吗?”
这位父亲听后十分气愤,以为儿子又要买一些零食玩具之类的东西,呵斥他赶快睡觉。
又过了一天这位父亲问小男孩:“我可以借你10美元,你要拿来买什么?”
小男孩说:“这样我就有20美元了,我想买你一个小时,和我一起吃个饭。”
在孩子的眼中,父母不管给予多大的财富,都不如点滴的陪伴重要。
英国儿科医生温尼科特曾把“健康”、“独立”、“合群”来定义成年人的生活,而对于“爱”,他选择了“天然”一词。
温尼科特认为,父母只要花足够的时间去爱孩子,顺其自然地陪伴孩子成长的每一步,有了父母爱的滋养,孩子已经赢在了起跑线上。
其实,对于孩子而言最奢侈的不是金钱,而是父母是否愿意花时间陪伴。
2.父母不必让孩子做温室里的花朵。
在《陪孩子终身成长》一书中,作者把亲子教育分割成三大支柱,身居首位的就是无条件的爱。
其实无条件的爱并不意味着溺爱。
搏击长空的海燕洒脱自由,而温室里的花朵注定经受不住风雨的洗礼。
在一档综艺节目上,马雅舒对女儿的疼爱简直是360度无死角。
害怕女儿绊倒,把客厅所有的家具全部搬走,女儿不愿意自己上厕所,她就一直跟在她后面。
后来,女儿上幼儿园后,一下子没了妈妈的“特别关心”,不仅经常会尿裤子,还明显不合群。
幼儿园老师找到马雅舒后,告诉她,如果再不改变这一现状,她的女儿就会面临退学。
温尼科特曾说:“爱可不是精神过敏和过度关心”。
正因为马雅舒看似爱的保护,让女儿失去了生活中跌倒再爬起来的所有机会。
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曾耗时多年研究发现,在挫折与困难面前,决定一个人成败的法宝就是抗挫力。
如果父母能选择站在孩子身后,那外界的风雨正是他成长的绝佳机会。
3.让孩子知道,幸福生活需要自己创造。
曾经在网上看到一条帖子。
女儿上小学,父母起早贪黑经营着一家早餐店。父母生意很忙碌,女孩经常一个人走路回家。
有一次她问父母:“为什么别的同学都有汽车接送,而我每天只能走路回家呢?”
父亲告诉她:“孩子,虽然爸妈现在暂时没有这个条件,但是优越的生活不是坐享其成的,而是要通过我们的努力得到的,你也完全可以凭自己的努力去创造生活。”
父母努力为生活奔波,孩子才懂得珍惜生活。
曾经一项心理研究显示,其实孩童对于贫富观念并没有很清晰的认知。大部分时候,是父母的过度敏感,让孩子对金钱产生攀比心。久而久之,还会让孩子认为,自己家穷是一件特别可耻的事情。
强烈的心理暗示会让孩子心理自卑,在今后的人生中也很难不受影响。
而父母只需要让孩子明白即使眼下经济一般,但并不代表我们永远都过不上好日子,而这个过程,是需要努力的。
只懂得坐享其成的孩子永远也不会懂得生活的意义。
儿童心理学者严凯曾说:“父母对孩子无条件的爱,不是给予无条件的物质生活享受,而是在孩子每一个时刻,可以支持他做自己认为生命中最重要的事”。
父母想穷尽一生为孩子去堆砌财富,其实在富养孩子上并不占尽优势。因为真正的富养是来自家庭给予的安全感和满足感。
父母不必费尽心思用财富来证明爱,因为爱本身就是最好的财富。
-END-
策划:MT
作者:小宇宙
编辑:雪梨
(文中部分图片均来源网络,侵权可联系删除)
类风湿关节炎 https://www.lillymedical.cn/zh-cn/education/immunology/PP-BA-CN-0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