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6年12月1日,一部由长春电影制片厂出品,名叫《上甘岭》的电影正式上映。在那个年代,电影是个稀有物品,不像现在家家都有电视机,人人都可以看电影。那个时候的电影都是露天大幕布,哪个地方放映电影,十里八村的人们都早早地占位等候。一块破石头,一张小椅子,就可以让人们在那呆上好几个小时。
就是这样简陋的环境,所有人的目光都被即将放映的电影所吸引,一位河北老汉也不例外,他叼着大烟袋,一会儿吐一口烟雾,和所有人一样都聚精会神地观看着,看到战士们的英勇奋战,看到牺牲战士的血肉模糊,看到敌人的紧追不舍,在场人员都被电影上的紧张气氛所深深的牵引着。当电影的结局到来,此时这位河北老汉,颤颤巍巍地站了起来,指着片中的连长说:这就是我!在场的人十分诧异,被老汉的话震惊了!这位河北老汉到底是谁?到底是电影里的什么故事让他痛哭?他真的是连长吗?
这位河北老人名叫张计发,出生于1926年12月30日,生活在河北省的一个贫困农村家庭。因生活困难,参军入伍成了他当时的唯一出路,于是1945年,刚满19岁的张计发就加入了解放军队伍,从不谙世事的小伙子到顶天立地的解放军战士,张计发在部队里面努力训练,艰苦奋斗,学习作战策略,锻炼强健体魄,一直都在为上战场做准备。随着时间的推移,能力的提高,1951年,他正式跟随队伍进入朝鲜,参加战争。在充满硝烟的战场,面对着枪林弹雨,张计发永远都冲锋在一线,做战友的领路人。
1952年是抗美援朝进入关键决胜阶段的一年,敌人在表面维持谈判的期间,暗地里召集大量军队,发动突然袭击,他们的目的就是攻占上甘岭,把上甘岭变成他们的根据地,然后利用地形优势来击败我军,从而赢取战争的胜利。面对敌众我寡的处境,我方战士依旧坚守。一开始负责坚守上甘岭的是中国人民志愿军第134团部八连,然而随着敌军的突然袭击,我方战士敌众我寡,弹药缺乏,危机四伏。
这个时候张计发迎难而上,带着七连的战士前去支援八连。他足智多谋,带领着战士们浴血奋战,杀的敌人片甲不留;他手段强硬,面对受伤却不愿意到后方治疗的战士,他以军令如山的口号,让受伤的战士退到后方强制休息。面对着种种困难,张计发率领着七连的战士,一场接一场的血拼。白天需要躲避敌人的飞机大炮,晚上需要攻占营地,就是在这样的战场上,反反复复经历了二十多天。
士兵们藏在狭窄的防空洞中,物资缺乏,最让人难以忍受的是水资源的补充,我们都知道水是生命的源泉,没有食物战士们可以吃树根,啃树皮,但是如果没有水资源可能被活活渴死。张计发回忆道:“10月31日的那一天,是让我刻骨铭心的一天!一个负责运输的小战士,运来了两箱手榴弹,还欣喜地从怀里掏出了一个苹果,在场的战士们都惊呆了,别说是苹果,就是草根都已经被战士们挖完吃了。张计发连忙询问苹果是怎么来的,小战士说是在路上捡的,再问他为什么自己不吃?他说他已经喝水喝到饱了”。所有士兵都知道,在当时那种情况下,哪有什么水可以饮用。
小战士还说:“苹果留给需要的战士,我们的战争一定会取得胜利!”所有人都知道,这不仅仅是一个苹果,更是一种信念,一种渴望胜利的信念!之后张计发便把苹果转手给了通讯员,他知道通讯员是战场上的“指南针”,没有通讯员,战争极有可能因为通讯不及时而以失败告终。然而通讯员把苹果给了指导员,指导员又给了司令员,司令员又给了旁边的士兵,就是一个小小的苹果,传了8个人,最终却完好无损的回到了张计发的手中。原来他们都想着把苹果留给最需要的战士,于是张计发就强行下命令:吃苹果,就是表决心。自己还率先咬了第一口,就这样,一个苹果在八个人手中,转了三圈才被吃完。
张计发意识到水的重要性,他也想过办法去敌人的地方偷水,然而敌人狡诈,时刻提防,对有水源的地方更是采取重重包围的方式。无计可施的张计发只能另辟蹊径,喝水不行只能喝尿。于是张计发让战友们集中自己的尿液,饥渴难耐时就只能喝自己的尿液。刚开始时,尿液还是正常的颜色,然而随着战士们逐渐的缺水,尿液也开始变了颜色,尿量也逐渐减少,最后尿出来的都是血色。
就是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下,张计发依然带着战士坚守在坑道中,子弹是没有“眼睛的”,在战场上张计发的手指被炮火炸断了,只剩余了筋皮,张计发二话不说直接硬生生扯掉自己的手指头。七连战士总共210余人参加上甘岭战役,然而只剩下7人,在张计发的带领下,他们和敌人周旋了足足21天,他们以一敌百,视死如归,在所有人的不懈努力下赢得了上甘岭的最终胜利。
因为电影《上甘岭》,伴随着对张计发故事的调查,这位老人身份的曝光,也让越来越多的人认识了这位民族英雄。那时的张计发已经退伍很多年,因为一场电影他再次进入到大众的视野中。很多人开始邀请他去讲课,让他去讲讲《上甘岭》的故事,他也从未拒绝过任何人的邀请,每一次都精神抖擞地出现在讲台上,深情并茂地诉说着战士们的故事。1954年战争结束的张计发驻扎到了河南省,此时已经28岁的他,仍然没有一个家。
这让部队的领导们着急坏了,于是领导们替他想了不少办法,甚至在张计发毫不知情的情况下,替他申请了结婚报告,并且顺利通过上级领导的一致同意。本着军婚的原则,1955年张计发与小13岁的妻子步入了婚姻的殿堂,没有白色婚纱,没有凤冠霞帔,只有简简单单的喜糖完成了整个婚礼。在那个物资缺乏的年代,两人的感情生活却相处得极为融洽,勤俭持家的妻子,努力工作的先生,他们的生活也成为战友眼中的一对佳话。
1957年,张计发,带着妻子女儿回到了河北老家,他说他最大的遗憾就是:未曾好好陪在父母的身边。他的妻子虽没有文化但识得大体,她对张计发说:“你好好为国,我好好为家,我们一起为国家”,这样一句简简单单的话,却让铁血英雄张计发流下了幸福的眼泪。从此以后,只要有人问到他,他都会说:“我有一个幸福的家”。因一纸婚书,成就了一段美好姻缘,因终身爱慕,愿为其倾尽所有。张计发的妻子并不是高文化之人,却有着大爱之心,从给女儿取的名字可以看出,他们夫妇希望她们的孩子可以报效祖国。
大女儿叫张爱党,曾是一名海军医院的医生,为祖国的医疗事业奉献过自己的力量;二女儿张爱军,在医院的实验室工作,也是祖国的栋梁之才;三女儿张爱民,也是国民企业响当当的人物;小女儿张冬冬,名字虽普通,可是却追随父亲张计发,成为了部队中名声显赫的“铁娘子”。张计发的四千金成为了他最骄傲的资本,而张家发的妻子则成了他脊柱一样的中坚力量。因此对他的妻子更是爱如珍宝,因为他知道,正是妻子的默默付出,才有了现如今他们幸福的家庭。张计发驻守在部队时,其妻子则照顾老人,教育孩子,曾经十指不沾阳春水的小姑娘,如今也变成了柴米油盐的老太婆。他说:“他亏欠他妻子的太多太多”,而妻子则说:“因为是他,我很幸福”,就这样他们过着简单而又幸福的生活。
然而上天总是不公平的,这样一个民族英雄,最终却因肝病不幸逝世。1960年,张计发被确诊为肝癌,最多只能存活5年。这个噩耗对于张计发的整个家庭无异于晴天霹雳,战场上他从未害怕过,站在讲台上他从未害怕过,而然躺在病床上的那一刻他害怕了。他觉得自己还可以为国家做贡献,他还可以站在讲台上,于是他坚持做完每一次抗美援朝报告,坚持把上甘岭的故事,上甘岭的精神传递给每一位活着的人。年轻的时候吃了太多的苦,身体的各个器官都有大大小小的损伤,82岁换了双膝,94岁搭了胃支架,95岁换了股骨头,这些病痛的折磨已经让这位老人瘦弱嶙峋,然而我们却没有能力阻止死亡的来临,2021年6月15日张计发老英雄因医治无效,永远的离开了人世!
英雄已逝,但张计发的故事将永存于心,上甘岭的精神将流传千古。英雄者,国之干,庶民者,国之本。作为当代青年,我们应该学习张计发的不畏强暴,不避艰险,不怕牺牲,视死如归的大无畏精神;我们应该像常青藤一样,为了获得自由,拼尽全力与恶劣环境相斗争;我们应像屈原一样“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宁死不屈,以证清白,种种事例都告诉了我们,我们都应该热爱我们的祖国。爱国就是苏武的持节南望。
当大漠的风将沧桑刻上他的双手,当大漠的霜雪染白了他的双鬓,他依然手握节毛尽落的旄节,眼睛跨越千山万水,寻找着回家的方向。叛将卫律的威胁不能让他容色稍变,匈奴千金封侯的许诺不能让他动摇,因为他心中装着两个字,那就是祖国。为了这两个字,他把“生是大汉人,死是大汉臣”的信条铭记心间。爱国是一种坚毅的品格,它使我们无论如何都不能背叛自己的祖国。张计发的故事也告诉了我们,为了我们的国家,我们愿意: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感谢他们带给我们的美好生活,愿他们在另一个世界远离战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