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张末的记忆中,1990年的冬天似乎格外的寒冷。
父亲张艺谋回到家中的那个傍晚,天空灰蒙蒙的,寒风夹杂着鹅毛大雪,拍得窗户“哐哐”作响。
以往父亲回来,都会高兴地把她抱进自己的怀里,将好吃的糖果掏出来塞进她的嘴里。
这一天,他却只拍了拍她的脑袋,然后和母亲肖华走进了房间谈事。
那时的张末还沉浸在父亲回家的喜悦中,并未发现父母之间的异样。
直到他们从房间里出来,父亲俯身亲吻了她的脑袋之后,转身离开了家。一旁的母亲双眼噙满泪水,随后蹲下身将她紧紧抱进了怀里,哽咽着告诉她,她的父亲要和自己离婚。
张末看着母亲流泪,也跟着哭了起来。
窗外呼啸的寒风,不仅将母女俩的哭声掩盖,也带走了这个家庭原本的幸福和温暖。
曾经备受父母宠爱的张末,从这一刻起,便从温室里被推出去,独自直面刺骨的风雪。
01备受宠爱的童年
1983年3月31日,张末出生在陕西西安。
父亲张艺谋,此时还是广西制片厂的摄影师,母亲肖华则是西安电影制片厂的工作人员。
在她出生的这一天,父亲正在广西和张军钊、肖风、何群三人,商量着成立青年摄制组的事宜。
接到妻子的电报后,得知女儿出生的张艺谋,立即放下手头的事情,和另外三人兴致勃勃地讨论起了女儿的名字。
四人倒也想了好几个名字,可都被孩子的父亲以各种理由给否认了。最后,张军钊提议给孩子取名张末。
“末”不仅代表过往平凡的结束,更代表着他们新事业的开始。
有着如此的寓意,张艺谋才感觉到十分满意,确定了女儿的名字。青年摄制组的事情一结束,他便马不停蹄地赶回了西安看望母女俩。
此时,他和妻子肖华正是恩爱甜蜜的时候,对于两人的爱情结晶,他更是视为掌中珍宝。
因为呆在家中的时间并不多,所以每次回家,他第一时间都会把女儿抱在怀里逗弄,不肯撒手。
等到张末上幼儿园了,他一回来,就会到幼儿园看着她玩耍,直到她玩够了,才又把她带回家,给她看他带回来的糖果零食和玩具。
在带她去爷爷奶奶家,或者去游乐园时,他还会让女儿坐在自己的肩膀上,父女俩一路嬉闹着到达目的地。
父女俩闹作一团的时候,肖华则在一旁,满脸笑意和幸福地看着他们。
自从1968年,她答应张艺谋,跟着他一起到乡下插队劳动的时候,她的一颗心就放在了他的身上。
从那时起,她不仅给他洗衣做饭,而且还把父母给自己的零花钱,都花在了他的身上。
后来,她为他放弃了去上海交通大学读书的机会,还为了能让他成功考上北京电影学院,到处求人找关系。
那个时候,张艺谋也对肖华动了心。
在她过生日时,他用心地准备了一本厚厚的影集,里面都是她从小到大的照片。
在她被别的男孩追求时,他还手写了厚厚四十页的情书,醋意冲天。
每当张艺谋远在外地拍摄电影的时候,这些甜蜜的过往,就成为了肖华独自带着孩子生活的支撑,哪怕再苦再累,她的脸上依旧带着幸福的笑容。
但是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张末发现母亲脸上的笑容逐渐被愁容所代替了。
02父母婚变
1987年,在导演自己的第一部电影《红高粱》时,张艺谋和女主角巩俐不可自拔地坠入了爱河。
张艺谋忘记了曾放在心尖上的妻女,巩俐也忘记了身后的男友。他们爱得炽热,爱到彼此的眼里只剩下对方。
也是从这时起,张艺谋回家的次数逐渐减少,对待妻子的态度也变得客气和疏远。作为他的枕边人,肖华很快就察觉到了他的态度转变。
只不过,在此后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两人并没有捅破那一层窗户纸。
1988年,是张艺谋闪耀于影坛的重要的一年。
这一年,他凭借电影《老井》中的质朴农民“孙旺泉”,摘得了金鸡奖、百花奖和东京国际电影节的最佳男主角奖。
也是在这一年,由他执导的电影《红高粱》,夺得了国内外七个重要的奖项,其中包括柏林电影节的金熊奖。
丈夫的事业有了腾飞之势,肖华为他感到高兴。
然而,她的这份高兴并没有维持多久。
张艺谋拿奖后回到了老家,肖华在为他洗衣服的时候,偶然在衣服口袋翻出了一封信。
信的开头第一句便是:“你走了,把我的心也带走了。”
肖华的心顿时揪紧,屏住呼吸接着往下看。
一封信看完,她的呼吸乱了节奏,脑袋一片空白,心如刀绞。
当张艺谋发现她已经看完这封信时,沉默许久后,向她坦白了,然后求她不要将事情说出去。
可是没过几天,曾经哀求妻子的张艺谋,转头却埋怨起了肖华,指责她不守信用。
肖华一时间愣住了,随后才知道巩俐被男友打了,他觉得是她把事情告诉巩俐的男朋友了。
这一年,是两人携手走过的第22个年头。
彼此间的信任,却在顷刻间荡然无存。
张艺谋打定主意要离婚,哪怕父母极力劝阻,哪怕肖华不愿意,他也依然选择了离开。
甚至他还说他们俩的爱情,就是插队时的错误。
于是,小小年纪的张末,被痛哭的母亲紧紧抱在怀里,然后泪眼婆娑地看着父亲远去的身影。
曾经的欢声笑语,仿佛是梦中的景象。
那夜的风雪,却是经久不散。
03父母配合,消除心中的埋怨
许多成长于单亲家庭的孩子,或多或少都会有被同龄人欺负、被旁人指指点点的经历,张末自然也不例外。
张末自小不爱说话,性格比较柔弱,加之还有一个张扬人物的父亲,便总是被别的小孩欺负。
他们想看看名人的孩子和自己有什么不同,发现她挨欺负了也不吭声,于是变本加厉。
要么是把她的自行车车胎给拉了,要么是把她堵在半道上,朝她扔小石子,要么是大声嘲笑她是被爸爸抛弃的孩子。
曾经她也会仰起头,懵懂又难过地问母亲,别人家都是爸爸妈妈在身边,为什么她就没有。
每当她问起这个问题,肖华的脸上总会浮现出伤心和为难。
懂事的张末发现了母亲的情绪,从此没有再问过这样的问题。
并且,她也知道事情的真相。
报纸上,关于父亲和母亲,以及和巩俐之间的报道有很多;邻居间,也会在看到母女俩的时候,交头接耳,议论纷纷,指指点点。
看的报道多了,被人指点多了,张末不由得对父亲心生埋怨。
她埋怨父亲抛弃了母亲和自己,更加怨恨毁掉他们家庭的巩俐。
哪怕在1995年,张艺谋和巩俐已经分开了,张末心中的埋怨仍旧没有消散。
她曾公开指责过巩俐给她带来了很大的伤害,指责她想要扼杀他们父女接触的一切机会。
得知女儿心中的怨恨,肖华只能时刻对她进行安抚。一方面,她时不时告诉张末,她的父亲是一位非常好的爸爸,对她的疼爱也没有消减半分。
另一方面,她也会给父女俩制造更多的相处机会。因为张艺谋对女儿感到亏欠,所以会经常打电话询问她的学习情况,每当张末不愿和父亲通电话时,肖华都会耐心哄她去接电话。
当张艺谋提出把女儿接到身边照顾一段时间的想法时,肖华也会立即把女儿送到剧组,让这对父女能多一些朝夕相处的机会。
在父母的通力配合下,张末逐渐理解了父亲。
1999年,张末初中毕业,选择了到美国留学。
张艺谋立马为她安排好一切事情,给她找学校,给她找寄宿家庭。平日里,他也会通过电话对她嘘寒问暖,或者抽出时间去看望女儿。
在张末大学毕业后,从学校这所象牙塔走进残酷的社会而感到迷茫时,张艺谋也会耐心地为她解惑。
知道她更喜欢团队创作的方式,他便让她考虑电影;在得知她不甘心这样放弃建筑时,他又劝她,有时候放弃要比继续更勇敢。
一番沟通后,张末选择了攻读纽约大学的编剧导演专业研究生。
同时,她也选择了放下心中对父亲残留的埋怨。
04两段婚姻
2006年,张末和一个名叫托维的外国男孩相恋了。相恋不久,她答应了托维的求婚。
但是,张艺谋和肖华并不看好托维,也不支持她嫁给外国人。可他们的反对,并没有改变她的想法,她也听不进去任何的劝说,甚至和父亲大吵了一架。
无奈之下,他们只好妥协了,答应了两人的婚事。
然而,恋爱时的甜蜜,并没有延续到婚后。因为文化和生活习惯的巨大差异,导致两人之间的摩擦愈演愈烈。
除了吵架,托维到后面开始对她大打出手。张末看着身上的淤青,心中悔恨不已,但她却选择了隐瞒。
不过,事情终有败露的一天。
2008年,托维和一位女模特发生了婚外情,并且住在了一起。张末发现了这件事情,在和托维求证时,两人又发生了争吵。
托维不仅毫无愧疚,甚至还对她拳打脚踢。
得知这个消息,作为父亲的张艺谋,心里是又气又急,他给张末打了电话,让她赶紧离婚,回到父母身边。
接到电话的张末是泪流满面,她立即办理了离婚,然后收拾好一切,回到了国内,并且开始跟在父亲身边学习。
从2009年到2013年,张末相继在由父亲执导的四部电影中,担任副导演、剪辑师和字幕师。
有父亲手把手的教导,张末的能力也是与日俱增。
并且,在拍摄电影《归来》时,她也与巩俐达成了和解。
当她全身心投入工作时,张艺谋和肖华却又操心起了她的人生大事。
只是,父母婚变的影响和自己婚姻的失败,让她对感情和婚姻变得望而却步。
有人退缩,便有人会勇敢前进。
追求她的瑞士人孟丹青便是这样的一个人,他用热情和坚持,将她从阴影中拽了出来,并且成功将她娶回了家。
婚礼上,张艺谋和肖华看着女儿有了归宿,相视一笑。
在浅淡的笑容中,过往的一切也随之烟消云散了。
2016年,张末在生下一对双胞胎后,导演了自己的第一部作品《28岁未成年》,并且凭借这部电影,拿下了年度新人导演奖和长春电影节的最佳处女作奖。
拍摄完这部电影后,张末并没有趁热打铁,执导下一部电影,而是选择了回归家庭。
她不希望自己幼年时期的经历,发生在孩子们的身上。
在她看来,事业的重要性远远比不上她的婚姻和家庭。事业能有重新开始的机会,婚姻和家庭破碎后,却是覆水难收。
陪伴孩子们成长的过程中,她也没有放弃提升自我的步伐。研究生毕业后,她又攻读了博士学位。
等到她的孩子们到了上学的年纪后,张末才选择了重新出来拍戏。
05结语
2021年,张末和父亲张艺谋联合导演了电影《狙击手》。
电影拍摄时,正好是冬天。
这个冬天,仿佛是31年前的那个冬天,寒风夹杂着大雪呼啸地覆盖在了大地上。
不同的是,这一次父亲没有离开,就在她的对面。父女俩“指挥”着两支“军队”,重现了抗美援朝的故事。
戏中,是一个士兵在完成班长的传承;戏外,是一个女儿在完成父亲的电影传承。
这31年间发生的所有事情,似乎形成了一个完美的闭环。
张末是不幸的,原本幸福甜蜜的家庭,在一夕之间支离破碎,让她饱尝单亲家庭的艰辛。
她又是幸运的,父母在分开后,依然给予了她所有的爱和充分的呵护,让她在经历了事业的迷惘和婚姻的失败后,仍然能够站起来,继续往前走。
如今,她更能理解父亲的选择,和大自己两岁的继母陈婷友好相处;她也会劝解母亲去追寻属于自己的幸福。
正如她所说的:“都过去了。”
父母离婚,是大人之间的恩怨,与孩子无关,这些话都是老生常谈了。
可是又有多少人能够做到,离婚后不表露对对方的怨恨,尽力消除孩子和对方的隔阂呢。
有些父母总希望孩子能够理解自己的难处。
他们却不知道,缺失了父爱或者母爱而造成的心灵创伤,除了父母用满满的爱意去慢慢消融,就只能用漫长的时间来疗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