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奇:加强对儿童青少年脑智发育的研究,才能更好的提升基础教育的质量

轻食加盟电话

未来已来!人类的教育正处在一个大变革的前沿,对整个教育生态和学习格局显然将产生持续的、深刻的变化。在教育变革的转折时刻,教育的挑战和变革无疑将会产生我们难以想象的影响。中国教育的改革与发展需要顶层的设计,需要看清未来的方向。在时代发展的大背景下,期待本次论坛为我们打开了一扇小小的窗口。

2021年11月6日-7日,由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深圳市神经科学研究院、香港大学教育学院联合主办,上海学习素养研究所、广州大学教育学院协办的第四届世界教育前沿论坛成功举行。本次论坛全程线上直播,来自全球各地的五十多位相关领域的顶级专家,围绕《新常态:教育有什么新前沿?》的主题进行了精彩的分享。本届论坛具有国际视野和前瞻性,内容详细丰富。11月6日上午的主论坛,八位嘉宾发表了主旨演讲,下午的五场专题论坛,分别围绕新时代的素质教育、未来学校、非智力学习、学习条件、面向未来的学校创新等主题展开了广泛交流,意义重大而深远。11月7日上午,来自香港嘉宾分享的“情意学习——培养为未来做好准备的学习者的关键”可谓精彩纷呈,来自不同学校的校长、老师及教育工作者向我们展示了香港教育生活中进行的新探索。11月6日上午,世界教育前沿论坛秘书长,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执行秘书长石岚女士进行开幕主持石岚女士介绍说:在这样一个大变革时代,我们将围绕着《“新常态:教育有什么新前沿》的热点问题为探讨方向,本届论坛是国内以学习科学以及科研为主题的重要教育论坛,具有开创性意义。

深圳市神经科学研究院院长谭力海教授进行开幕致辞

谭力海教授提出:过去几十年,科技进步给教育带来了巨大变化,人类对自己的大脑已经有了比较深入的了解,由教育科学、神经科学、心理学、认知科学等学科交叉而形成的前沿学科、学习科学应运而生,自问世已来就备受全球教育界关注,引领着国际教与学模式的变革。

世界教育前沿论坛自成立以来,一直把学习科学作为大主题,坚持推动最新教育思想和最新教育模式的国际间交流,推动最新教育科技的应用,促进未来教育的全面发展。我相信,本届论坛也一定会为我们带来新的视野和新的思想,为教育学科的发展提供新思路。

朱永新,民进中央副主席、全国政协副秘书长,常务委员会委员、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成员

朱永新在《教育前沿统观》的报告中谈到,人类的教育正处在一个大变革前沿。受疫情和世界格局的变化影响,学习方式等也随之发生改变,对世界教育格局和中国教育的未来发展会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

朱永新强调,虽然世界在变化,但不可能从根本上改变全球化的大趋势,更改变不了中国人为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继续努力的决心。

朱永新提出,全球疫情的新发展、世界格局的新变化、元宇宙的新诞生、脑科学的新进展、“双减”政策的新推行等等,如此重要而密集的变化,对于教育的挑战与变革,无疑将会产生我们难以想象的影响。

董奇,北京师范大学校长董奇校长在《中国“脑研究”对教育的影响》报告中提出:当下教育还存在着优质教育资源不均衡,学生的综合能力、综合素质需要进一步提升,学生心理健康被忽视等诸多问题。而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我们更好的遵循孩子身心发展的规律,遵循孩子学习的规律,也就是要遵循教育学的规律。只有加强对儿童青少年脑智发育的研究,我们才能更好的提升基础教育的质量。苏国辉,暨南大学粤港澳中枢神经再生研究院院长,中国科学院院士,香港大学医学院讲座教授苏国辉教授在《心理健康与生活方式干预》的报告中提出,我们面临一个快速发展的社会,大家都竞争很厉害,另外同时间我们寿命也增长,所以现在也非常关注能不能从治疗医学向预防医学的战略转移。所以最近Lancet有篇文章也说了,2016年跟1990年比较精神健康的负担越来越严重。另外我最近特别关注的就是青少年,现在青少年三个中有一个就是某种程度上的精神障碍。比如抑郁、双相、焦虑等等。芭芭拉·敏思(BarbaraMeans),《HowPeopleLearnII》主要作者芭芭拉·敏思女士在《人们如何学习》的演讲中特别提到,新冠疫情期间,让学生在线学习时保持学习动机和认知参与是最有挑战性的事情。从学习模式上来看,弹性学习系统和混合学习模式或可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杨东平,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成员、21世纪教育研究院理事长、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杨东平老师在《中国教育的下一步》的报告中介绍,城镇化伴随着少子化是中国教育当前的新特点,此外区域差距、教育公平、师资短缺等问题依然突出。基于这些现实,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首先要开展公办学校的办学体制改革,促进义务教育学校的公平和发展;其次要加快改变城乡户籍等身份制度;第三,中国应该把实行“小班小校”提到重要的议事日程,建设好农村小规模学校;第四,以学习化社会的理念构思高中教育和高中后教育。另外,来自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教育研究和创新中心高级分析师特雷西·伯恩斯(TraceyBurns),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媒体与传播系社会心理学教授索尼娅·利文斯通,香港大学脑与认知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李湄珍,向我们分享了未来学校的情景、情绪与学习、数码素养等最前沿的研究和探索。程介明,香港大学荣休教授、原副校长,世界教育前沿论坛主席,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成员程介明在总结报告中说:教育本身已经不限于拔尖择优,尤其是前面嘉宾提出的一种效率模式,还要重视学习困难的学生,还要照顾弱势家庭的子女。每一个学生都是宝贵的,这方面我觉得应该对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摆在心里,也是我们对教育的热情、使命感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学习的主体最后还是学生,学生是学习的关键,把学生释放出来,学生要成为学习的主人。

专题论坛

11月6日下午

分论坛一——新时代的素质教育11月6日下午,分论坛一《新时代的素质教育》,由深圳市神经科学研究院院长谭力海主持。北京师范大学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麦戈文脑研究院PI,北脑学者,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薛贵,谦润认知科技董事长,深圳教育装备行业协会常务副会长,《中国教育装备蓝皮书》撰稿人王乐京,西安丝路类脑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北京复数健康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CEO张硕,深圳市科爱脑科学研究院院长,教育部“中国教育智库网”特聘专家贾少微等五位嘉宾带来了最权威最先进的脑智发育方面的研究与应用信息。分论坛二——未来学校1论坛二由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未来学校实验室主任王素,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曹培杰,山东省潍坊未来实验学校校长祁彧,分别对未来学校做了展望以及在现代学校中的实践及应用。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博士康建朝(主持人),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博士后袁野,湖南省泸溪县思源实验学校校长杨志祥,深圳市福田区教育局局长田洪明,电子科技大学实验中学校长张平福等嘉宾围绕《未来学校的行动与思考》进行了圆桌论坛。分论坛三——非智力学习分论坛三由北京师范大学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陶沙,山东师范大学教授、校党委副书记、心理学科带头人张文新,天津师范大学教授、副校长,心理学部部长白学军,首都师范大学教授罗劲,北京师范大学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秦绍正,华东师范大学副教授张静,上海市静安区教育学院“做中学”研究所副所长、《小学生社会情绪能力养成教育设计》作者曹坚红等专家就中小学生学业成绩与心理健康、学生创造能力、社会情绪能力进行了专业的分析和探讨。分论坛四——学习条件分论坛四由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所副所长,普通高中教育研究所所长郑太年,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普教所副所长,上海学习素养课程研究所所长,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化学习的中国建构与质量评估负责人,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重大项目学习基础素养培育负责人,上海市项目化学习三年行动计划负责人夏雪梅,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副主任,研究员,国家教学指导委员会科学专委会副主任委员、浙江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张丰,杭州师范大学副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多模态自然交互的虚实融合开放式实验教学环境)子课题负责人徐光涛,江苏省扬州市梅岭小学副校长,扬州市小学数学学科带头人庞舒勤,上海青浦兰生复旦学校科研室主任,博士,华东师范大学学习科学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赵楠等专家就学习创新、项目化学习、探究式学习等实践研究进行了分享。分论坛五——面向未来的学校创新来自21世纪教育研究院理事长、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成员杨东平,浙江省杭州市卖鱼桥小学教育集团党委书记,总校长罗才军,华南师范大学附属龙岗大运学校书记、学校负责人曹晓澜,甘肃省陇南市宕昌县兴化乡磑子坝小学校长刘义兵,深圳国际预科学院NuVuX未来高中校长,蔚来教育创始人,PBLWorks中国主理人邢天骄等嘉宾就面向未来的学校创新,成就每一个孩子的更多可能,分享了学校的创新探索。11月7日来自香港的——情意教育(论坛六、七、八)每个人都生活在实体与虚拟两者交叉的社会里,在这种情况下,数码素养尤其重要,香港大学教育学院教授罗陆慧英介绍了香港学生作为数码公民的学习生活:现状与未来。来自香港论坛的《情意学习——培养为未来做好准备的学习者的关键》可谓精彩纷呈,来自不同学校的校长及老师向我们展示了教育生活中另一个温暖的视角,以及在新常态下,翻转未來的全方位学习。活动最后,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上海市教育学会会长,上海市教委原副主任尹后庆,民进中央副主席、全国政协副秘书长,常务委员会委员、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成员朱永新,香港大学荣休教授、香港大学原副校长,世界教育前沿论坛主席,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成员程介明进行了论坛总结。

上一篇:

下一篇: